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迁就的原因
banner"
>
中国人迁就心态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对自己吃亏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全无,并可随便让别人在自己的身上践踏,逆来顺受,其典型例子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二种情形是充分自觉地利用“不争”
的姿势,去获得更大的利益,如一般人都是利用自己“多吃一点亏”
的办法,来为自己在社群中“吃得开”
铺路,而极端化的例子就是历代的弑篡者或窃国者,他们明明在野心勃勃地窥伺神器,却由下面的人先发动“劝进”
,而自己至少推让三次,才去攫取它;[27]第三种情形则是迫于形势、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无奈地做出迁就的举动。
当然,在中国人看来,假若一个人面对原则性分歧时也采取迁就他人的做法,乐做一个“好好先生”
,则容易被人看作是没有“主心骨”
“没有原则立场”
或“没有主见”
的人。
此种人也不受他人欢迎,在有些场合,甚至招人痛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名士叫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但在《世说新语》所引的《司马徽别传》里,有这样一段笑话:“徽有人伦鉴,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囊括不谈时人。
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辩其高下,每辄言佳。
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
’”
后来,世人遂以“万事称好司马公”
嘲笑那些凡事只说“好,好,好”
“是,是,是”
“对,对,对”
的好好先生。
当然,这也不能排除司马徽的“不谈时人”
“每辄言佳”
是由于形势所迫,值得同情。
因此,迁就别人表面看来是和善之举,但实际上是不坚定的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原则,但也不能怕得罪人。
而不言人过、不辨是非,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别人,也是没有原则的表现。
一个人总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一味地迁就别人,一点主见也没有。
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自己带来困难,并将影响自己的生活。
工作办事没有自己的方法,只听命于他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没有自我,走弯路、浪费时间不说,有时难免使自己陷入两难境地,甚至是要犯错误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常言道先做人,再做事,官场也是如此。县府办的办事员陈天明被打发到贫困山村扶贫,原本以为仕途就此止步了,不料遇到下乡考察的副市长,从此,陈天明时来运转,走上一条步步荆棘,险象环生,又能柳暗花明,步步高升的争锋之路。...
本书又名被退婚后,我诗仙身份曝光了。李辰安穿越至宁国成了被赶出家门的弃子!这身世实在有些悲剧三岁启蒙至十一岁尚不能背下三字经,后学武三年依旧不得其门!文不成武不就遂放弃,再经商,三年又血本无归。他就是街坊们口中的傻子,偏偏还遇见了狗血的退婚。面对如此开局,李辰安淡然一笑吟诵了一首词,不料却进入了贵人的眼,于是遇见了一些奇特的人和事,就此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路。若是问我的理想,我真的只是想开个小酒馆赚点银子逍遥的过这一辈子。若是问我而今的成就其实都是他们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