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糊涂与清醒
banner"
>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欣赏郑板桥“难得糊涂”
这句话,有的还将其手迹拓本精致裱糊挂在客厅里,殊不知,郑板桥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心态下说这番话的,于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板桥的有生之年,1693年至1765年,是康、雍、乾三朝封建思想统治十分强化的时期。
他的家庭出身,从小所受教养,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呈现比较复杂的矛盾状况。
他在诗词中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吊古伤今,表达了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然而当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专制国官吏之**威,文风之严密,文人苟非韬晦自全,鲜有不遭杀之祸者”
。
板桥虽被人视为“狂放不羁”
,鉴于金圣叹等文人的前车之覆,还是不问国事装糊涂为好。
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这与当年屈原在与渔父的问答中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及苏东坡写诗调侃“惟愿子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欲言不能、聪明误身、清醒遭殃的社会愤世嫉俗之情。
说到“糊涂”
,自然会想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吕端。
此人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吕蒙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
有人反对,说吕端糊涂,并略举事例。
太宗坚持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心擢用。
实践表明宋太宗是知人善任的。
吕端拜相之后,“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
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定幸福的事情面前,他心明眼亮,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非分明。
如今有人津津乐道于“难得糊涂”
,更有不少年轻人嘴里爱哼“留一半清醒一半醉”
,其实真正难得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个人来说,凡是不清醒的人,或早或迟要摔大跟斗。
人是清醒好还是糊涂好?聪明好还是愚鲁好?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
一个人大小事都不糊涂当然最好。
不过人的精力总是有限,为人处事不妨集中精力于大事,在小事上大度些糊涂些,这样既有利于团结,又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这方面的“糊涂”
只有涵养深厚的人才能做到,堪称“难得”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