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记(第1页)

后记

banner"

>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

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

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

它的“受欢迎”

,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

后来“北京”

、“城市”

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

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

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

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

怀了忧虑。

收入本书所在“系列”

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

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

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

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

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

、“法国”

、“拉丁民族”

,还是“酒神”

、“日神”

,以至“欧洲中世纪”

、日本的“物之哀”

云云,无不一知半解。

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

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

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

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

,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

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

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

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官道争锋

官道争锋

常言道先做人,再做事,官场也是如此。县府办的办事员陈天明被打发到贫困山村扶贫,原本以为仕途就此止步了,不料遇到下乡考察的副市长,从此,陈天明时来运转,走上一条步步荆棘,险象环生,又能柳暗花明,步步高升的争锋之路。...

逍遥小贵婿

逍遥小贵婿

本书又名被退婚后,我诗仙身份曝光了。李辰安穿越至宁国成了被赶出家门的弃子!这身世实在有些悲剧三岁启蒙至十一岁尚不能背下三字经,后学武三年依旧不得其门!文不成武不就遂放弃,再经商,三年又血本无归。他就是街坊们口中的傻子,偏偏还遇见了狗血的退婚。面对如此开局,李辰安淡然一笑吟诵了一首词,不料却进入了贵人的眼,于是遇见了一些奇特的人和事,就此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路。若是问我的理想,我真的只是想开个小酒馆赚点银子逍遥的过这一辈子。若是问我而今的成就其实都是他们逼的。...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