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心灵病房》观后感
banner"
>
(匿名)
课前,只看了一半电影,一是因为最近课程太紧张,但或许这只是个借口。
实质上是这个电影太真实,真实到令人心痛。
初中和高中时期,我已经近距离“接触”
过两次癌症。
我看到薇薇安就如看到我已逝的亲人,我理解她的痛苦,深刻地。
还记得薇薇安在说自己名字时,开始是:薇薇安·贝宁,文学博士……但是到后来变成了:B-E-I-N-I-N-G。
看到这里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年前:爷爷病重时有一位老乡从老家赶来,抓着爷爷的手说:“老支书我来看你了。”
虽然当时我还小,但那一瞬间的感动我至今记忆犹新。
听了好几天护士喊着的冰冷的名字甚至病床号,今天爷爷又一次变成了老支书——多么亲切、多么温暖。
整整一节课我都没有发言,因为我觉得电影已经把我想说的一切都说了。
关于是否选择抢救的问题。
父母当年的选择是:不抢救。
对,也许对于爷爷、外公来说,最幸福的是在家里度过了最后几天。
每天看着儿女、孙子们围在他身边。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兄弟姐妹们逛街,在回来的路上我们顺便为爷爷买了只烤鸭。
回到家,爷爷很反常地坐起来,吵着要吃烤鸭(说反常是他那段时间只喝粥,因为对什么都没胃口)。
虽然只吃了一点点,但是我们真的好感动,甚至家里都为这事沸腾了一天。
好多温暖的回忆偶尔还会出现在脑海里。
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其实偶尔的聊天中,我们似乎已经涉及了老人临终怎么办的问题,我很清楚如果他们面对选择,肯定是——不抢救!
他们聊天也会提到某某人多么多么长寿,某某人又走得太早,有时也会突然感慨一声:“活那么长干啥?连累了子女。”
这时候我就会扑在他们怀里撒娇:“怎么会呢?我会照顾你们一辈子的。”
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人的爱天生就是向下的,父母对子女、祖父母对孙子……但是向上的爱就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孝顺会成为人们所赞颂的品德,而爱子女却没人会过分强调(反而近几年人们开始探讨是否关爱子女有点过头)。
突然不知道怎么结尾,其实对于这个电影还有很多想法和感触,关于医院,关于医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