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从谈论自己开始提问也是好办法
banner"
>
不知如何回应时,就说“真不容易啊”
有时候提出问题,对方也回答了,你却不知道如何回应。
例如,对方刚讲完一个稍显沉重的故事,也不方便立刻问下个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陈述自己的感想。
在采访中,如果对方讲到自己经历的挫折、辛苦等,提问者有时也不知作何反应。
不管说什么都无法衔接到下个问题。
好在日语里有个万用句式,那就是:
“真不容易啊。”
很神奇,只要以这句话回应,很多时候,对方会深入话题继续展开。
因为“真不容易啊”
不仅表达了你的同情和共鸣,也若有似无地向对方传递了“还想继续听”
的微妙含义。
听了对方的故事,以“真不容易啊”
回应。
这样一来,对方大都会觉得自己被人理解了,同时产生倾诉的欲望。
根据不同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话回应。
比如:
“真好啊。”
“一定很开心吧。”
“好厉害啊。”
“这种事可不常见呀。”
不用说得太复杂,只要简单的一句话,诚实表达你的感想就好。
仅仅这样,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情。
“应和”
的效果出人意料
刚才说的那种回应,与其说是在回答对方,不如说是一种“应和”
。
“应和”
也有催促对方继续说的效果。
“原来如此,是这样啊。”
“居然是这样吗?”
“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真有趣啊。”
一边听对方说话,一边掺入简短的“应和”
,既是在表达“我有认真听哦”
,也能给对方带去安心感。
有意识地阐述感想或给予“应和”
,也可以用来回应对方的回答。
另外还有个办法,就是再进一步,分享自己的故事。
先讲自己的经历,然后以此为基础提问。
这样更容易想出问题,也容易打动对方。
“我以前也做过营销员。”
“其实我也一度失业。”
“在公司上班时,我犯过一个大错。”
先讲自己的故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
这与直接提问不同,可能会从对方口中引导出另一种答案。
重点:“应和”
时要一边听对方说话,一边用简短的语言回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