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十七章
banner"
>
上一章讲“知足”
,是指“内心之知”
;但是,人生在世,还必然需要对外部世界的宏观之知。
在老子的哲学中,只要让内心皈依于天道,就能产生对外部世界的宏观之知。
原文是——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对外部世界的宏观之知,最高目标是“知天下”
,但是,即使在现代的交通条件下,一个人极为有限的行走岁月,能抵达多少地方,而对抵达之处又会有多少深入了解?当然,“知天下”
又包括历史维度,因为“天下”
也是一个时间程序,那么又有谁能够亲临自己生命过程之外的时间?
然而,确实也有不少比别人更“知天下”
的高人。
一问之下,他们的主要功夫还是集中在有限的研究空间。
德国哲学家康德,思想经天纬地,却几乎没有怎么离开过他居住的村庄。
其实,老子、庄子也大体如此,它们的“逍遥游”
因为游在自己心中,所以能够横贯北海南溟,直穿亘古当今。
真正的流浪者,远远比不上他们。
我对这段文字的翻译,与原文相差不大,因此就不引述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