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地籁
banner"
>
达到“地籁”
这一境界的人,常常知晓,万物常变,有无相生,正如《齐物论》中所论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事物之间相互损益,有得有失。
它们循“道”
而生,循“道”
而变,“物”
的生发背后存在着“道”
的推动,清楚“物”
的外在差异仅仅只是表象,他们往往为了避免“物”
的**而选择遁世。
到达这一境界的人高于“人籁”
的境界,但是无法达到“天籁”
的自由境界,就如同《齐物论》中提到的王倪和长梧子这两个人。
王倪知道自己“知”
的界限在哪里,“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非知邪?”
。
长梧子明白与人辩论是没有胜负之分的,因为人都存在着个人的偏见,所以“忘年忘义,振宇无竟,故寓诸无竟”
。
[16]相较于世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通透,对情感欲念厉害计较思考的更为清楚,心灵开阔,精神的自由程度自然也高于世人。
但是,他们“闻道”
,仅仅也只是“闻道”
,仍然是“游方之内”
的“有待”
之人,不然王倪怎么会向往“至人”
,长梧子怎么会讥笑他人“做梦”
。
因为他们没有参透“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17]的道理。
“地籁”
的境界虽然看透万物,却没有完全挣脱世间情感的束缚,渴望遁世也只是逃避,而未能真正做到超脱,看似“无待”
,而“无待”
就是其“有待”
。
就像惠施作为庄子的挚友,却无法像庄子一样超脱尘世利禄功名的围绕。
人们对“物”
产生的欲望是因其千变万化的外貌,如若能认识“万物”
变化皆有常,不执着于瞬间的拥有,心灵也会自在开阔许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常言道先做人,再做事,官场也是如此。县府办的办事员陈天明被打发到贫困山村扶贫,原本以为仕途就此止步了,不料遇到下乡考察的副市长,从此,陈天明时来运转,走上一条步步荆棘,险象环生,又能柳暗花明,步步高升的争锋之路。...
本书又名被退婚后,我诗仙身份曝光了。李辰安穿越至宁国成了被赶出家门的弃子!这身世实在有些悲剧三岁启蒙至十一岁尚不能背下三字经,后学武三年依旧不得其门!文不成武不就遂放弃,再经商,三年又血本无归。他就是街坊们口中的傻子,偏偏还遇见了狗血的退婚。面对如此开局,李辰安淡然一笑吟诵了一首词,不料却进入了贵人的眼,于是遇见了一些奇特的人和事,就此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路。若是问我的理想,我真的只是想开个小酒馆赚点银子逍遥的过这一辈子。若是问我而今的成就其实都是他们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