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章普及义务教育的艰难历程
banner"
>
第一节旧中国薄弱的义务教育基础
义务教育这一概念在旧中国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义务教育的到来。
义务教育这一概念由国外传入中国,最早的名称颇为不一。
有人称之为“强迫教育”
,有人谓其为“普及教育”
,也有人叫它“免费教育”
,等等。
之所以称谓有这么多,原因是英语“pulsoryEdu”
的翻译有所不同。
中国人借鉴日本人的翻译方法,称之为义务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产生的年代,争议很大。
综合来看,应从正式公布的法规和实际推行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分析。
1904年,清政府发布了张百熙、张之洞和荣庆起草的学制,即《癸卯学制》,亦称《奏定学堂章程》。
作为官方颁布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中便有强制推行的规定,明令“除废疾、有事故外,不入学者罪其家长”
。
这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了的学制,此后有的省份闻风响应,逐渐采取措施,加大推进义务教育。
例如,张之洞1904年大力推进湖北的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方面,他下令州县自本年起,将应解庚子赔款改为“学堂捐”
,悉数留下,作为各地兴办小学堂的专款,任何人不得挪用他途。
他特地指出:“此系学堂定名捐款,无论该处何项紧要公事,均不得擅行挪用。”
[1]这不仅为湖北发展普及教育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也提供了经费保证。
湖北省利用赔款办起了一大批小学堂。
直隶总督袁世凯亦严令府厅州县于城乡遍设蒙小学堂。
因此,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发轫期定在1904年较为妥当,既有法律上的依据,也有实践上的依据。
从1904年义务教育开始在中国推广,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在这期间,由于战争等原因,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推行时断时续,兴废无常,形成了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坎坷崎岖、起伏跌宕的特点。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基础薄弱,不堪风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常言道先做人,再做事,官场也是如此。县府办的办事员陈天明被打发到贫困山村扶贫,原本以为仕途就此止步了,不料遇到下乡考察的副市长,从此,陈天明时来运转,走上一条步步荆棘,险象环生,又能柳暗花明,步步高升的争锋之路。...
本书又名被退婚后,我诗仙身份曝光了。李辰安穿越至宁国成了被赶出家门的弃子!这身世实在有些悲剧三岁启蒙至十一岁尚不能背下三字经,后学武三年依旧不得其门!文不成武不就遂放弃,再经商,三年又血本无归。他就是街坊们口中的傻子,偏偏还遇见了狗血的退婚。面对如此开局,李辰安淡然一笑吟诵了一首词,不料却进入了贵人的眼,于是遇见了一些奇特的人和事,就此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路。若是问我的理想,我真的只是想开个小酒馆赚点银子逍遥的过这一辈子。若是问我而今的成就其实都是他们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