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旧注是阅读利用古籍的便捷工具
banner"
>
历史文选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读懂古籍,以便利用。
但古籍浩如烟海,现存的书籍,最保守的估计也在十万种以上。
其时间跨度大、涉及各个不同学科、体裁也纷繁复杂,想在如此紧张的课时条件下,单纯通过有限的文选篇目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古籍阅读利用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大量的古籍、特别是常用的、经典的古籍,大都经过前人的充分研究,其中不少都有注释。
例如,现存先秦古籍在六十种左右,未见注释的,仅《慎子》《邓析子》《尸子》《燕丹子》《甘石星经》《黄帝甲乙经》等。
而且不少书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注释甚至多达几百种至几千种。
汉代的古籍,约有五十余种,大部分也有注释。
其中像《尔雅》《说文解字》之类,注释也多达数百种至上千种。
汉代以后的文献,注释的比例虽然不及此前,但总量依然惊人。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利用古籍原文,最便捷的莫过于直接参阅这些注释。
无论是常用文献、经典文献还是相关专业文献,无论是语言理解问题、文字校勘问题还是版本目录问题,只要有旧注可供利用,只要有能力直接使用旧注,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